大明辽东特种兵_第三百零五章 忐忑回京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大明辽东特种兵 零点书院”查找最新章节!
牢记本站最新网址:https://www.00ksb.com
崇祯并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皇帝,在接到凌云密奏的时候,他的内心是愤怒的,因为虽然边帅有便宜行事的特权,可是这个特权也要分怎么去用。
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,活捉了豪格意味着能够给皇太极甚至整个清军沉重的打击,这个作用甚至比阵斩豪格更有意义。可是他竟然拿着豪格去做了交换。
从实际上来看,这样的交换或者说是交易更有实际意义,可崇祯其实纠结的也不是这个,而是这样大的事情,凌云竟然就擅自做主了。
崇祯冷静下来之后,也觉得这不是发脾气的时候,既然凌云实话实说了,那就没有欺君之罪,说到底也就是个处置失当,没有事先请示。所以他马上就朱批,并没有追究这件事,让凌云下次注意。小事专决,大事要奏知朝廷。
这一次稀里糊涂的给人上眼药没上成反而挨骂的温阁老,皇上也没有忘记,毕竟这人虽然不怎么样,好歹还是个能干活的人,既然是能干活的人,也就不能亏待了。
崇祯派了内廷总管黄锦特意去了一趟温体仁的家,给他送去了二十两黄金,作为慰勉。这钱当然也不是出自国库,而是崇祯自己的体己钱,也就是所谓的内孥。
当年黄金和白银的兑换大概也是一比十,所以二十两黄金也就等于是二百两白银。这大概是一个一品大员一年半的俸禄了。而且皇帝的赏赐属于正当收入,花起来比较心安理得。
温大人拿着钱哆嗦了半天,才想起来谢恩。
再说山海关这边,已经到了水火分界的边缘时刻了。代善只给了豪格三天的时间,如果三天内后援粮草不到的话,那就要班师回朝了。所以豪格肯定是要拼命的确保后续粮草的万无一失。
而凌云这边,也早就已经疲惫不堪了。原来山海关的大好形势,似乎也一去不返了。从刘鸿在任的时候积攒下的两万五千人,被曹丹麒几日之间就给败光了六千多。再加上这近两个月来的守城苦战,现在城中真正能够拿起兵器作战的,已经不超过万人了。
战斗减员的情况接近九千人,这里面有小一半是轻重伤员,而在这两个月的坚守过程中,也有五千余人为了守城而阵亡。但这个数,已经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极致了。
凌云一直对他的部下说,他费劲了心思,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想力求做到算无遗策。并不是要彰显他自己如何会带兵,也不想加官进爵出什么彩头。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,他唯一想要做到的,就是他的部下少死几个人。
可是现在,他的手里只剩下了一万多疲惫不堪的士兵。两个月的困城,城中的粮食也所存不多了。因为山海关内不只是有驻军,还有老百姓。军粮要还要拿出一部分来弥补日常用度的不足。
如果现在组织一场劫粮的战斗,是否还能够组织起来,都是一个问号,这个问号就连凌云自己都没有底气,也没有答案。在某个时刻,他甚至在祈祷,祈祷会有奇迹出现。
奇迹真的出现了,就在崇祯九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,前方的斥候传来了消息。说是豪格催运粮草前往前线的路上,被一支三千人左右的骑兵给埋伏了。
百万斤军粮当时被截下,豪格所属的一千多名护卫也死伤大半,最后逃脱而去。
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,凌云简直都不肯相信自己的耳朵。到了这个时候,大明朝在关外的城池基本上都已经不复存在了,能够称得上是大明地盘的,算来算去也就只剩下了这个山海关了。
这三千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,他们到底是什么人,是大明的军队吗,还是什么山贼响马,但无论怎么说,豪格的这百万军粮被劫走,已经意味着山海关的围已经解了。
果然,就在一天之后,清军开始撤退了。明军的许多军官都来请战,要追击清军。凌云只是微微一笑说“穷寇莫追吧,他们只是粮草供应不上,不是战力不如我们。这个时候我们追上去打,无论如何,都会再给自己造成一部分损失,我已经经受不起这样的损失了。”
果然,在这次撤退中,豪格主动担任断后的任务,他带领的是三千名铁甲军。被俘不说,还被劫走了粮草的豪格,彻底的把自己给当成了一支哀兵,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,那就是如果明军敢来追击的话,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和明军进行决战。
可是,凌云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,城内连个斥候都没出来,远远的看着他们拔营起寨。没有任何一支部队对此有任何的行动,清军的撤军进行的异常顺利。
因为粮草供应不上,代善特意嘱咐了要加快行军的速度,务必要在接下来的三日内赶回盛京。各部轻装而行,反而丢弃了一些辎重。这也不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凌云果然是好脾气,直到三天后清军完全返回了盛京城内,他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。但无论如何,清军的撤围总是一个好消息。三天后,也就十二月二十三日,凌云派出一支部队,沿路打扫战场,看看还有什么能回收的东西都捡回来。
更重要的,马上给朝廷上奏,说明山海关的重围已经解除,自己正在进行善后的工作。
这个时候,崇祯的批复也已经到了。凌云看过之后就放到了一边,他知道,当时崇祯有这样的批复,是因为考虑到战局的问题,现在战争已经告一段落了,就这个皇上的脾气,会不会秋后算账真的还不好说。不过也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。
山海关这里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,坦率的说,这一次对比以前的守城之战的话,都不能算是一个胜仗,因为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。对方仅仅派了三万人,虽然到最后也是折损近半数,可是明军也是如此,两万五千人变成了一万四千人。而且还有很多是重伤员,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战力。
对于这些伤员的救治,以及因战斗致残的伤病员的后续安置,还有城墙的修复,军械的点验,后勤系统的恢复等,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完成。
这一次获得的喘息时间还不知道是多久,已经饱经风霜的山海关,实在不知道还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消耗战。
凌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,或许,他是一个即使看不到结果和希望,都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人。这一点上,和崇祯出奇的一致。
崇祯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,辽东经略凌云接到了朝廷的旨意,回京述职,皇帝要亲自召见。在临行前,他把自己的大印交给了武杰,告诉他,朝廷如果真的治了自己的罪,那么如果由他来接任经略的话,一定不要推辞,更不要意气用事。
武杰一贯老成持重,虽然是火头军出身,却是一个出色的指挥官,也是一个好的管家,更是凌云部下称职的参谋长,是公认的白龙卫队二号人物。在凌云不在的时候,他基本上威信也足以指挥的动白龙卫队。
但是如果说朝廷会在罢免凌云的前提下,让他接任辽东经略,这似乎也不大可能,他先的职务是正三品参将。看起来好像很威风,其实不然,从赵匡胤时代开始,一直都是重文轻武,中枢系统都是由文官来掌握。
就连国家最高军事部门,也就是兵部,不管从尚书、侍郎还是郎中、员外,基本上都是进士出身。向凌云这样出身行伍的,挂个兵部侍郎衔已经是天大的面子了。
而且因为是以文制武的惯例,正三品武官参将如果论及实际的当时社会地位的话,可能还不如一个正五品的知府。不过武杰现在没有心思考虑这些,他考虑的是,朝廷难道真的会卸磨杀驴,秋后算账吗。
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,就是因为温体仁做的局,原来的辽东经略就彻底被搞倒和搞臭,最后回家养老钓鱼去了。凌云这是临危受命,接任辽东的,这个时候如果也把他给拿下了,那辽东还能不能守得住。
官场上有一句笑话,其实也不能完全算是笑话,大概说的是,守辽东等于守阎王殿,做辽东官员如同上刑场。谁还能来这地方呢。
武杰一时楞住,不知道说什么好。但是他告诉凌云,无论事情朝着怎么样的方向发展,也无论谁来接辽东的大印,他都尽力去配合,维持好的现有的局面。然而这很可能也只是一种猜测,朝廷断然不会就这样自拆关城。
凌云没有再多说其他的,因为他的心情的确很复杂。他匆匆的带了自己的官凭和几件要换洗的衣物,就出发了。一个从人都没有带。仅仅半天的时间,就赶到了潞河驿。
住了一晚上之后,第二天递牌子进宫,准备等待召见。很快,他就等到了崇祯皇帝的旨意。要单独亲自召见他。
(第三百零五章 忐忑回京<完>)最快阅读最新章节请加入QQ群8:136038580 QQ群9:399062588)
牢记本站最新网址:https://www.00ksb.com
崇祯并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皇帝,在接到凌云密奏的时候,他的内心是愤怒的,因为虽然边帅有便宜行事的特权,可是这个特权也要分怎么去用。
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,活捉了豪格意味着能够给皇太极甚至整个清军沉重的打击,这个作用甚至比阵斩豪格更有意义。可是他竟然拿着豪格去做了交换。
从实际上来看,这样的交换或者说是交易更有实际意义,可崇祯其实纠结的也不是这个,而是这样大的事情,凌云竟然就擅自做主了。
崇祯冷静下来之后,也觉得这不是发脾气的时候,既然凌云实话实说了,那就没有欺君之罪,说到底也就是个处置失当,没有事先请示。所以他马上就朱批,并没有追究这件事,让凌云下次注意。小事专决,大事要奏知朝廷。
这一次稀里糊涂的给人上眼药没上成反而挨骂的温阁老,皇上也没有忘记,毕竟这人虽然不怎么样,好歹还是个能干活的人,既然是能干活的人,也就不能亏待了。
崇祯派了内廷总管黄锦特意去了一趟温体仁的家,给他送去了二十两黄金,作为慰勉。这钱当然也不是出自国库,而是崇祯自己的体己钱,也就是所谓的内孥。
当年黄金和白银的兑换大概也是一比十,所以二十两黄金也就等于是二百两白银。这大概是一个一品大员一年半的俸禄了。而且皇帝的赏赐属于正当收入,花起来比较心安理得。
温大人拿着钱哆嗦了半天,才想起来谢恩。
再说山海关这边,已经到了水火分界的边缘时刻了。代善只给了豪格三天的时间,如果三天内后援粮草不到的话,那就要班师回朝了。所以豪格肯定是要拼命的确保后续粮草的万无一失。
而凌云这边,也早就已经疲惫不堪了。原来山海关的大好形势,似乎也一去不返了。从刘鸿在任的时候积攒下的两万五千人,被曹丹麒几日之间就给败光了六千多。再加上这近两个月来的守城苦战,现在城中真正能够拿起兵器作战的,已经不超过万人了。
战斗减员的情况接近九千人,这里面有小一半是轻重伤员,而在这两个月的坚守过程中,也有五千余人为了守城而阵亡。但这个数,已经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极致了。
凌云一直对他的部下说,他费劲了心思,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想力求做到算无遗策。并不是要彰显他自己如何会带兵,也不想加官进爵出什么彩头。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,他唯一想要做到的,就是他的部下少死几个人。
可是现在,他的手里只剩下了一万多疲惫不堪的士兵。两个月的困城,城中的粮食也所存不多了。因为山海关内不只是有驻军,还有老百姓。军粮要还要拿出一部分来弥补日常用度的不足。
如果现在组织一场劫粮的战斗,是否还能够组织起来,都是一个问号,这个问号就连凌云自己都没有底气,也没有答案。在某个时刻,他甚至在祈祷,祈祷会有奇迹出现。
奇迹真的出现了,就在崇祯九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,前方的斥候传来了消息。说是豪格催运粮草前往前线的路上,被一支三千人左右的骑兵给埋伏了。
百万斤军粮当时被截下,豪格所属的一千多名护卫也死伤大半,最后逃脱而去。
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,凌云简直都不肯相信自己的耳朵。到了这个时候,大明朝在关外的城池基本上都已经不复存在了,能够称得上是大明地盘的,算来算去也就只剩下了这个山海关了。
这三千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,他们到底是什么人,是大明的军队吗,还是什么山贼响马,但无论怎么说,豪格的这百万军粮被劫走,已经意味着山海关的围已经解了。
果然,就在一天之后,清军开始撤退了。明军的许多军官都来请战,要追击清军。凌云只是微微一笑说“穷寇莫追吧,他们只是粮草供应不上,不是战力不如我们。这个时候我们追上去打,无论如何,都会再给自己造成一部分损失,我已经经受不起这样的损失了。”
果然,在这次撤退中,豪格主动担任断后的任务,他带领的是三千名铁甲军。被俘不说,还被劫走了粮草的豪格,彻底的把自己给当成了一支哀兵,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,那就是如果明军敢来追击的话,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和明军进行决战。
可是,凌云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,城内连个斥候都没出来,远远的看着他们拔营起寨。没有任何一支部队对此有任何的行动,清军的撤军进行的异常顺利。
因为粮草供应不上,代善特意嘱咐了要加快行军的速度,务必要在接下来的三日内赶回盛京。各部轻装而行,反而丢弃了一些辎重。这也不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凌云果然是好脾气,直到三天后清军完全返回了盛京城内,他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。但无论如何,清军的撤围总是一个好消息。三天后,也就十二月二十三日,凌云派出一支部队,沿路打扫战场,看看还有什么能回收的东西都捡回来。
更重要的,马上给朝廷上奏,说明山海关的重围已经解除,自己正在进行善后的工作。
这个时候,崇祯的批复也已经到了。凌云看过之后就放到了一边,他知道,当时崇祯有这样的批复,是因为考虑到战局的问题,现在战争已经告一段落了,就这个皇上的脾气,会不会秋后算账真的还不好说。不过也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。
山海关这里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,坦率的说,这一次对比以前的守城之战的话,都不能算是一个胜仗,因为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。对方仅仅派了三万人,虽然到最后也是折损近半数,可是明军也是如此,两万五千人变成了一万四千人。而且还有很多是重伤员,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战力。
对于这些伤员的救治,以及因战斗致残的伤病员的后续安置,还有城墙的修复,军械的点验,后勤系统的恢复等,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完成。
这一次获得的喘息时间还不知道是多久,已经饱经风霜的山海关,实在不知道还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消耗战。
凌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,或许,他是一个即使看不到结果和希望,都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人。这一点上,和崇祯出奇的一致。
崇祯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,辽东经略凌云接到了朝廷的旨意,回京述职,皇帝要亲自召见。在临行前,他把自己的大印交给了武杰,告诉他,朝廷如果真的治了自己的罪,那么如果由他来接任经略的话,一定不要推辞,更不要意气用事。
武杰一贯老成持重,虽然是火头军出身,却是一个出色的指挥官,也是一个好的管家,更是凌云部下称职的参谋长,是公认的白龙卫队二号人物。在凌云不在的时候,他基本上威信也足以指挥的动白龙卫队。
但是如果说朝廷会在罢免凌云的前提下,让他接任辽东经略,这似乎也不大可能,他先的职务是正三品参将。看起来好像很威风,其实不然,从赵匡胤时代开始,一直都是重文轻武,中枢系统都是由文官来掌握。
就连国家最高军事部门,也就是兵部,不管从尚书、侍郎还是郎中、员外,基本上都是进士出身。向凌云这样出身行伍的,挂个兵部侍郎衔已经是天大的面子了。
而且因为是以文制武的惯例,正三品武官参将如果论及实际的当时社会地位的话,可能还不如一个正五品的知府。不过武杰现在没有心思考虑这些,他考虑的是,朝廷难道真的会卸磨杀驴,秋后算账吗。
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,就是因为温体仁做的局,原来的辽东经略就彻底被搞倒和搞臭,最后回家养老钓鱼去了。凌云这是临危受命,接任辽东的,这个时候如果也把他给拿下了,那辽东还能不能守得住。
官场上有一句笑话,其实也不能完全算是笑话,大概说的是,守辽东等于守阎王殿,做辽东官员如同上刑场。谁还能来这地方呢。
武杰一时楞住,不知道说什么好。但是他告诉凌云,无论事情朝着怎么样的方向发展,也无论谁来接辽东的大印,他都尽力去配合,维持好的现有的局面。然而这很可能也只是一种猜测,朝廷断然不会就这样自拆关城。
凌云没有再多说其他的,因为他的心情的确很复杂。他匆匆的带了自己的官凭和几件要换洗的衣物,就出发了。一个从人都没有带。仅仅半天的时间,就赶到了潞河驿。
住了一晚上之后,第二天递牌子进宫,准备等待召见。很快,他就等到了崇祯皇帝的旨意。要单独亲自召见他。
(第三百零五章 忐忑回京<完>)最快阅读最新章节请加入QQ群8:136038580 QQ群9:399062588)